作為用途廣泛的合成材料,聚氨酯的全球消費量預計2018年將達到2860萬噸,中國的聚氨酯消費量約占全球的40%。我國是全球最大的聚氨酯生產和消費國,廣泛使用氫氯氟烴和氫氟碳化物作為物理發泡劑。然而,這兩種物質如今都有了明確的淘汰或限控時間表。如果不盡快找到綠色低碳替代技術和產品,我國聚氨酯行業及眾多下游企業將遭受沉重打擊。山東理工大學教授畢玉遂研究團隊歷時13年研究出一種名為CFA8的新型無氯氟化學發泡劑,一旦產業化成功,將為我國政府兌現國際減排承諾起到關鍵技術支撐作用。
“救星”變“元兇”
與氫氯氟烴相比,氫氟碳化物是更新一代的物理發泡劑,原本是作為氟利昂等對臭氧層有害物質的替代品而引入的,被廣泛應用于空調、冰箱、噴霧劑、泡沫及其他制冷產品中。然而,這個曾被視為保護臭氧層的“救星”,卻被證實是強效溫室氣體,其全球變暖潛能值比二氧化碳還要高數千倍,是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“元兇”之一。更令人擔憂的是,目前,氫氟碳化物已經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溫室氣體,排放量正以每年10%的速率增加。
2016年10月15日,近200個《蒙特利爾議定書》締約方在盧旺達首都基加利簽署了基加利修正案。根據這一修正案,各國將氫氟碳化物列入限控清單,在2040年前逐步減少80%至85%的氫氟碳化物。發達國家從2019年首先減少氫氟碳化物用量,包括中國在內的100多個發展中國家從2024年凍結使用氫氟碳化物。
中國聚氨酯工業協會秘書長呂國會介紹,我國企業目前仍在大量使用氫氯氟烴作為物理發泡劑,由于出口要求,有些企業使用氫氟碳化物。“但目前歐美等發達國家已開始管控氫氟碳化物,這對我國冰箱、空調等出口產品造成不小影響。若相關行業和企業不能及時調整技術方向,進行技術升級和改造,出口市場將面臨嚴重的綠色貿易壁壘。